第1006章话说武汉战役的成与败 (第2/2页)
不过后期,随着胡宗南撤守信阳以后,武汉北面已经是洞门大开,武汉会战实际已经整体上面临失利。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方向的日军接近武汉,其他各路阻击的意义都不大了,并且很容易遭到日军的前后夹击。
打得最不好的是张发奎第2兵团,被日军连续强攻和偷袭得手,相继丢失九江、马当要塞。
好在长江南岸山岳纵横道路艰难,所以鬼子推进也很麻烦。
李品仙第4兵团虽然也卖了力,但是只能算打得一般。
在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的亲自指挥下,以桂军为主的部队虽然给日军以严重杀伤,却最终没能挡住一个第6师团的强行突破。
黄广战役失利后,田家镇要塞也告失守,实在有点挂不住脸,第6师团也是第一个冲进汉口的日军部队。
战至1938年10月下旬,鉴于日军已经从北、南两个方向上突破至武汉外围,为了贯彻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放弃武汉的命令,四个兵团的部队分别向南、向北和向西撤离战场,武汉会战结束。
大家知道,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月左右,南京保卫战仅仅撑了两周,而武汉会战持续了整整四个半月之久,并且期间没有一个师级建制被日军全歼,因此伤亡虽大,在战略指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整个会战有多么惨烈呢?冈村宁次第11军在六个月的会战中消耗弹药39400吨。
这个数量可能不太直观,可以比较一下,该军后面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两年多作战中,包括什么南昌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等,总共使用弹药不过13300吨。
也就是说,第11军在武汉会战四个多月的弹药消耗量,是未来两年的三倍左右,因此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武汉会战期间的军工生产能力被拉到了极限。
那么日军的伤亡究竟有多大呢?《抗日战争的细节》一书中作者的考证约为80000人。
徐焰将军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经过对日军在战役期间补充数量、损耗数量的对比,认为日军战斗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另有因病患造成战斗减员50000余人,其中大部分送回国内治疗。
根据冈村宁次的回忆,他在前线看见日军士兵许多都光着膀子、脸上身上生疮流血如开花一般,简直“惨不忍睹”,华中地区的酷热,让日本人大吃苦头,病患肯定少不了。
所以正确的数字,日军的战损当在8万到10万之间。比如第6师团一次的战场补充就多达3200名新兵,那就是一个野战联队报销了。
按照日军不到30万的九个半师团满编兵力(总数里面包括了补充兵),其战损比例达到了30%以上,尤其是一线战斗兵损失比例更高。
这也就决定着,武汉会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日军注定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不仅如此,武汉会战以后日本在军事和经济上陷入了双重困境,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尤其是规模庞大的武汉会战,日本政府的军费支出已达80亿日元(旧币),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侵略东北这四场战争军费总和的1.63倍!
国内黄金储备从388吨急剧下降到25吨,减少了93%左右,日本政府在经济领域基本上快破产了。
由于武器弹药和军需产品的生产量跟不上消耗量,日本被迫实施了第一次“军需总动员”,大批民用工厂转为军用,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也直线下降。
日本陆军省行文诉苦:步枪、炮弹都不够用,买飞机也是当务之急。
到昭和十三年六月(1938年),连学校教学用的步枪都被收回。
为了遂行武汉会战,日本在1937年新编七个师团的基础上,1938年又新编了十个师团,大量征召预备役和后备役人员。
武汉会战结束后,前线日军各师团的现役士兵比例已经下跌到11.3%,畸形的兵员结构使日军各部的战斗力普遍下降,日本人从上到下,说什么都需要喘口气。
因此,惨烈的武汉会战虽然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是日本人也精疲力尽了,抗日战争因此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其战略意义还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