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轶事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关于陈济棠的轶事,本章再费笔墨,作些介绍,以飧读者。
陈济棠(1890—1954年),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次年加入同盟会。
1913年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任职。1920年起在粤军第1师历任营、团、旅长。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和南征邓本殷。
1926年兼任钦廉警备司令。
1927年曾率部在汤坑(属丰顺)地区阻击进入广东的南昌起义军。
1928年任国民党军第4军军长。
1929年任广东各部队编遣特派员、第8路军总指挥,掌握广东军权。在蒋桂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出兵支援蒋介石作战。
1931年参与宁粤之争,反对蒋介石,所部扩编为第1集团军,任总司令。
次年宁粤之争弥合后,任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党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绥靖公署主任。
此后,曾任赣粤闽边区“剿共”副司令和赣粤闽湘鄂“剿共”军南路总司令,参加第四、第五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5年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6年联络李宗仁等发动“两广事变”,举兵反对蒋介石,失败后下野。
1949年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海南岛解放前夕去台湾,任“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
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22岁的陈济棠由机枪连排长干起,直到45岁“荣升”一级陆军上将,成为主宰南方的一代枭雄。
“在广东人的心目中,陈济棠有‘福将’之称。所谓‘福将’,其特征第一是逢凶化吉,第二是坐享其成,第三是无端发达。”(程思远语)。
纵观陈济棠的一生,至少有五次遭遇“奇祸”,但每次都大难不死。他每次升迁,几乎都是“不劳而获”,靠别人的倒霉或走运坐享其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取代李济深主掌广东。
1928年1月,李济深将自己统辖的粤军整编为3个军,陈济棠升任第4军军长,驻防在广州。
1929年初,陈济棠利用蒋、桂酝酿战争,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的机会,一举取代李济深第8路军总指挥的职位,成为独霸广东的“南天王”。
在陈济棠发迹以前,中国曾有过所谓的两大“儒将”,即南方的陈炯明和北方的吴佩孚。但相比他们,陈显然更具“儒将”资格。
陈不仅长得更“斯文”、“有型”,而且更有学问和修养。
最能说明陈的“儒将”风度与作为的,莫过这几点:一是热衷和注重教育;二是善待知识分子;三是尊孔崇礼。
陈济棠先后创办了勷勤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广州国医学院及数十所省立、县立师范学校,并使全省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了20和46个百分点。
陈济棠一直认为,教育“是立国张本,是永久的事业”。为推进他在广东的建设大业,陈对各种专业人士,尤其是留学归来的科技人员,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待遇优厚。
此外,陈还是一员“虎将”。但其“虎威”和将才,多数表现在“剿匪”方面。不论是剿土匪,还是剿“叛匪”(其他地方军阀,如桂系),陈都很有一套,且屡屡奏捷。
唯有剿“共匪”,虽终生不遗余力,却“乏善可陈”。而从其“反蒋”的“虎头蛇尾”并一败涂地来看,其军事才能,充其量也只配当一个少将军长,尽管那时的粤军,已被他用世界一流装备武装成中国最“先进”的军队。
他为何会败得这么惨呢?这却是与他所信奉的阴阳命相、堪舆卜算有关。
陈济棠,一生笃信阴阳命相、堪舆卜算之术,并以之为行为准绳,因此产生许多荒唐滑稽的笑话。
陈济棠的迷信荒诞有家学渊源。长兄陈济华,有残疾,对术士、卜卦、星相之学,颇有心得。陈济棠曾在他开设的私塾中读书,耳濡目染,幼年即迷信。
他的五哥陈济湘(又名陈维周),精通算卦之道,是家乡防城县(今防城区)有名的术士,陈济棠对他很崇拜。
他的妻子莫秀英更以她肚脐上的“砂痣”,与陈济棠的“砂掌”相配,而看中当时只是一个连长的陈济棠。
在陈济棠的军旅生涯中,有三次遇险经历。第一次是陈济棠任江西督办公署参谋长时,乘船从梧州到德庆,路遇狂风,船触礁下沉。
他已淹入江中,幸有同伴用竹竿在水中搅捞,他恰好触及竹竿,顺竿上爬,保住性命。
第二次是,陈济棠得救后,与黄绍竑同到广州粤军司令部办事,事毕本拟住南园酒店,因故改住东亚酒店。而就在当晚南园酒店发生枪战,有刺客要暗杀他,幸而已换住处,而得脱险。
第三次是陈济棠带妻子儿女五人去广州郊外赏梅花,归途遇番禺县游击队袭击,卫兵抵抗时,陈的座车司机择路而逃,因车速过快,刹车不及,先撞在树上,后翻入河中。除陈济棠一人轻伤外,家人竟无恙。
三次遇险,大难不死,事本偶然,陈济棠却更相信命运。
他在家里摆起了香案,设起乩坛,天天求祖上、神灵和菩萨保佑,到后来,竟发展到举凡大事小事,行动之前都要先扶乩一下,预卜祸福,再行定夺。
陈济棠任用官吏、提拔干部都要先算一卦,看此人的“八字”是否与他父亲的“八字”相冲;再看此人面上或身上其他部位有无“反骨”,最后决定是否任用与提拔。
关于陈1936年反蒋的两广事变,民间颇多传闻。陈济棠先由其兄陈维周为蒋介石面相,预知蒋在1936年将有一劫。
事变前亦曾替陈济棠占卦,得“机不可失”。不料蒋介石在1936年之劫为西安事变,而“机不可失”之“机”所指是“飞机”(陈济棠部的空军),而非“机会”。
“机不可失”,即“飞机不可丢失”。当时,陈济堂拥有最强大的空军。但蒋介石策动陈部空军倒戈,致陈济棠反蒋失败。
不过,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确实很得民意。有人说是陈本性所致,有人说他有贤内相助,贤内使得陈获民意。
陈济堂十分支持家乡防城县(今广西防城区)的教育,曾捐款防城办学,建有“谦授图书馆”保留至今。
同时陈济棠捐资所建的还有东兴(今广西东兴市)旧县委、防城旧银行、旧新华书店,以及防城伯南公园和救济院(防城中医院)。
1926年,陈济棠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奉命率部驻防广东南路——钦廉各县。
防城县教育局长刘永荣力举兴学计划,得到了陈济棠的大力支持。他委托刘永荣局长在故乡筹办一所中学,并商定由其兄陈维周(时任防城县县长)力成此事。
接着,陈济棠又委托刘永荣以他的名义在地方发动募捐,他自己带头捐资,共筹资七万多元,作为建校的经费。在防城县立第一小学的基础上开始扩建中学校舍。防城第一所中学诞生,名为防城中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