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02章荆楚战歌

第1102章荆楚战歌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茫茫中州,龙盘虎踞,兵家必争之地。

孤悬敌后,铁血丹心,崛起中原雄师。

抗战期间,由鄂豫抗日游击纵队发展而来的新四军第五师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战略决策,依靠鄂豫边区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9万多平方公里抗日民主根据地。

红旗映照鄂豫边,革命热土薪火传。荆楚儿女以特有的坚韧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在血雨腥风中与强敌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在武汉沦陷、中国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

1939年1月至10月,李先念、陈少敏、朱理治、任质斌等先后率部数百人向豫鄂边敌后挺进,在无成建制部队的情况下,会合湖北党组织在武汉沦陷前后组织起来的各路抗日武装,组建鄂豫边区拥有万人之师的主力游击兵团。

至此,鄂豫边区抗战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崛起并逐步占据抗日战场主体地位的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1至1942年,日军在其占领区大规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

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地限制、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鄂豫边区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粉碎了日伪顽一次又一次的夹击阴谋,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

1942年8月起,新四军第五师直属中央军委指挥。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除鄂中、豫南外,又先后发展了鄂东、鄂皖边、鄂南和襄西根据地。

至1943年边区所辖地区扩大到51个县,拥有人口1020余万,发展成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的战略区,从四面八方完成对盘踞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作为敌后解放区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协助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枣宜战役期间,为牵制日军西进,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先后袭击黄陂、随县、孝感、安陆、应山、应城、京山以及礼山各县境内的日伪据点20余处。

1943年11月日军发动常德战役,转战在襄南的新四军第五师部队立即跨越长江,向日军后背出击,在洞庭湖滨擂响配合友军的战鼓,把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旗帜插上了桃花山......

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前,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坚持长期敌后抗战,以湖北为中心,地域遍布长江南北,纵贯中原大地。

荆楚大地,众志成城,人民抗战的烽火生生不息,形成了砥柱荆楚、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

这是一首星火燎原的战歌,这是一幅浴血敌后的宏图。

1939年1月,李先念受命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自河南竹沟南下,跨越豫鄂边界,在中原地区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李先念将几部分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独立支队挺进团,成为豫鄂边区的第一支新四军主力团队。

1939年6月中旬,京山罗店镇养马畈会议后,又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憨山寺下截敌车,朱堂店里斗日伪,出兵天(门)汉(汉川、汉阳)首战捷……

到1940年初,仅仅一年的时间,这支百余人的队伍在汇聚豫南、鄂中、鄂东抗日武装的基础上,如滚雪球似地发展至一万余人。

它就是后来整编为新四军的鄂豫抗日挺进纵队。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阴霾笼罩中,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华中各地新四军部队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1941年,日军第11军为确保其武汉战略枢纽,控制平汉铁路,连续向鄂豫边区进犯。

顽军第22集团军、第31集团军各一部,共10万余人,也不断向我进攻。

在敌顽夹击的不利形势之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2月2日关于新四军战略任务的指示,确定了坚持鄂中、豫南基本区,巩固襄(河)西,发展鄂东、鄂皖边的方针和任务。

1月中旬,顽军第31集团军、第22集团军各一部,进犯鄂豫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随(县)南白兆山地区,占领向家冲和刘店等地,疯狂地破坏我抗日根据地。

豫鄂挺进纵队遂集中两个团的兵力和随县等地方武装,进行自卫反击,收复刘店。

下旬,日军发起豫南战役,鄂中地区的国民党军纷纷撤退。

鄂豫挺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精神,进入鄂豫边应山、随县、桐柏、信阳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策应豫南国民党军作战,并恢复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

豫南战役结束后,我军又在豫南地区击退了国民党顽军的多次进犯。至此,罗(山)礼(山)边和信(阳)应(山)边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

为发展鄂东抗日游击战争,开辟鄂皖边区,鄂豫挺进纵队一部,于2月中旬对侵占大、小悟山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军进行反击,恢复了这一地区。

3月中旬,东进鄂皖边区,又取得了彭思桥反顽战争的胜利。

4月5日,鄂像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3旅、第14旅和第15旅。

尔后,第5师以第14旅一部继续东进抗日,开辟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5月中旬,日军为了确保其占领区,缩小抗日根据地,决心以较大的兵力对鄂豫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自5月11日起,敌军首先以3000余人的兵力,采取突然袭击、分进合击等手段对安陆、天门、潜江及(黄)陂(黄)安南地区进行“扫荡”,并修筑据点、公路,进行分割、“蚕食”。

第5师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和民兵利用河川、湖泊、港汊等有利的地形,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伏击运动之敌,袭扰驻止之敌,围困敌之据点。

在我军不断的打击下,“扫荡”陂安南等地的日军被迫撤退。

为进一步加强对敌斗争,第5师的第13旅一部,于6月在地方党组织的接应下,深入武汉西北的汉(汉阳、汉川)孝(感)(黄)陂地区袭击敌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8月12日,日军以一个旅团的兵力,由汉口、孝感和横店等地分13路对汉孝陂地区进行了大“扫荡”。我军安全转移。敌军扑空,随即撤退。

由于该区地近武汉,日伪势力较强,我军难以坚持,遂主动撤出该区。

9月,顽军保安第1旅向陂安南地区进犯,制造(黄)安麻(城)惨案。第5师以一部展开反击,打退了顽军的进犯,巩固和发展了鄂东抗日根据地。

与此同时,第5师第15旅于荆门、钟祥和当阳等地,还打退了国民党顽军第33集团军的多次进犯,巩固了襄西抗日根据地。

11月,敌集中3000余人的兵力,分九路再次“扫荡”陂安南地区,并建立据点,修筑公路,企图全部占领。

第5师以第14旅一部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广泛开展破袭战,坚决阻止敌人筑堡修路,并对伪军开展政治攻势,使敌难以立足,被迫撤退。

下旬,敌又以2000余人的兵力,采取稳扎稳打、筑堡修路、逐步推进的战法,对平汉铁路西侧安(陆)应(山)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针对敌之企图,第5师以第13旅配合地方武装,不断袭扰、伏击敌人,并动员群众坚壁清野,经过20多天艰苦斗争,终于迫使日军全部撤退。

与此同时,第5师决心乘武汉地区日军抽兵准备南进,该地日军兵力减弱,伪军恐慌动摇之机,以第15旅主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开展(汉)川汉(阳)沔(阳)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11月1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装发起侏儒山战斗,由索河和肖良集出发,采取分路奇袭、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伪定国军第1师第3团团部,尔后迅速撤退。

12月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装一部由天(门)汉(川)湖区出发,再次向侏儒山地区的伪军发动进攻,攻占将军岭和桐头山等地,歼灭伪军机炮营等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