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不可逾越的屏障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中,120师的前身是由红二、红六军团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作为一支重要的机动部队,抗战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120师始终承担着保卫党中央,稳定晋西北战略枢纽,支援晋察冀,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任务。
抗战初始,120师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稍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第120师。
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27、28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赤水警卫营和总部特务团、骑兵团各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
抗战开始后,120师东进山西、绥远等地,创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东起同蒲铁路大同至太原段,南至汾(阳)离(石)公路,北至大青山脉,西至黄河,南北纵长400多公里,东西横宽350多公里。
晋绥抗日根据地山瘠民贫人烟稀少,是抗战初期华北四大根据地(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陕甘宁)中条件最艰苦的地区。
晋绥抗日根据地西与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望,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屏障,也是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联系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遵照八路军总部的命令,120师师部率358旅于1937年9月下旬挺进到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地区,359旅挺进到五台、平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9月底,120师组成雁北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同蒲铁路以西的日军占领区,袭击了井坪、平鲁,逼近大同。
在配合国民党军同蒲铁路北段的作战,尤其是忻口战役中,120师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等战斗的胜利,使进犯忻口的日军地面补给一度中断,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阶段开始,120师奉命在晋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至1938年1月根据地基本形成。
2月下旬,日军黑田旅团等部及伪军共1万余人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举围攻,120师主力在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及晋绥骑兵军的应援下,经近40天的作战,不仅粉碎了敌军围攻,还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宁武、神池、五寨、苛岚、保德、河曲、偏关七座县城,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巩固和发展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14日,毛主席指示120师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
8月,120师大青山支队进军塞外,开辟以大青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
12月,形成了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938年12月22日,120师主力出兵冀中,晋西北留下的部队组成新358旅(彭8旅),坚持晋西北的抗日斗争。
715团由绥远挺进冀中,其余部队继续在大青山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1月5日,毛主席电令贺龙、关向应即赴晋西北指挥。并指出:晋西北关系全局,吕梁已失,靠夺取晋西北作战略枢纽。
2月初,120师主力奉命赶回晋西北地区,配合新军胜利地打退了旧军的进攻。
5月起,日军2.5万余人开始对晋西北根据地进行夏季大扫荡,120师灵活应战,取得了米峪镇等战斗的胜利。
8月起120师部队派出20个团(含新军)参加了百团大战。
1945年8月,晋绥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第358旅和独立第1旅由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参加反攻作战。
晋绥区部队经过连续奋战,收复了离石、中阳、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云、右玉、朔县、平鲁等城镇。
八年抗战,晋绥抗日根据地巍然屹立在黄河以东,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并确保了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与此同时,120师还配合、支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地处晋绥根据地东南,位于恒山、五台山、燕山山脉的连接地带,是威胁平、津等大城市和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聂荣臻率115师一部3000余人于1937年10月创建。
为配合晋察冀边区创建恒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下旬,八路军总部电令359旅主力挺进恒山地区,开展桑干河两岸的游击战争。
9~11月间,日军5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围攻,120师奉命与晋察冀军区配合作战,粉碎日军围攻。
其间,我359旅718团在广灵、灵丘一线顽强阻击日军,717团在明铺全歼了日军一个运输大队400余人。
王震率359旅718团和719团进行了邵家庄伏击战,张宗逊率358旅716团和714团在高洪口到五台的滑石片,全歼日军蚊野大队700余人。
在120师部队的有力配合下,晋察冀边区彻底粉碎了日军的围攻计划。
为创立新的抗日的根据地,1938年年底,八路军总部决定由肖克率领120师一部分干部去冀热察,以第4纵队(宋时轮邓华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指挥。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5月3日,冀中军区和八路军第三纵队成立。
11月和12月,日军对冀中区进行了两次围攻,造成了较大损失。
1938年12月,八路军总部命令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地区,执行巩固冀中、帮助冀中八路军3纵队提高战斗力和扩大自己的任务。
1939年1~3月间,日伪军对冀中区进行第三、第四、第五次围攻时,120师715、716团先后取得曹家庄、大曹村、邢家庄、黑马张庄战斗的胜利。
四战四捷,120师打出了军威,“亚五”(715团)“亚六”(716团)在冀中平原声名大振。
4月下旬,在河间县东北,贺龙师长亲自指挥齐会战斗,全歼日军吉田大队700余人,取得了平原歼灭战的重大胜利。
战斗中日军施放毒气,贺龙师长负伤,中共中央发来慰问电,蒋介石亦通电表彰120师,并为贺龙师长颁发了慰问金。
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成为拥有1500余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