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平西的枪声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38年3月,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斋堂建立,这是京郊第一个民主政府。
中共中央和军委对萧克动身前往冀热察之前就明确了挺进军中心任务,是“巩固平西根据地,开展冀热察游击战争”。
1938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在平山县蛟潭庄召开联席会议,聂荣臻、彭真、贺龙、关向应、萧克、马辉之等参加会议。
会议由聂荣臻主持,具体部署冀热察地区工作,会议宣布了冀热察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党委主要领导名单;制定了冀热察区委和挺进军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会议明确挺进军与冀热察区党委分别接受晋察冀军区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领导,重要报告和重大问题请示,要抄报中央和八路军总部。
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负责领导冀东、平西、平北三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向热河、辽宁、察哈尔挺进。
1939年初,萧克、马辉之等率指挥机关来到平西清水村,召开宋邓两个支队大队(团)和地方县级以上干部会议,萧克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精神,宣布了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命令。
1939年秋,萧克在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三位一体”工作方针。
同时强调了平西、平北和冀东各自中心任务的差异和区别,明确以巩固、坚持和开辟作为三个区域的不同重点。
“三位一体”的提出,是冀热察地区党政军领导对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精神的深入认识与充分理解,是将中央指示精神和冀热察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行动方针。
这个方针的确立与提出,等于制定了冀热察政治军事以及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与建设诸项工作任务的行动纲领。
挺进军成立之初,作为司令员的萧克走马上任由延安到晋察冀再前往平西,所带军政干部不过一二百人,其所依靠的基础队伍――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十一、十二两个支队不过5千人。
三年过后,挺进军下辖平西、平北和冀东三个军分区,1940年8月以后还指挥冀中第十分区;拥有七、九、十、十二、十三5个主力团和多个地方游击支队,挺进军直接指挥兵力最多时达到1.2万人。
挺进军的兵源来自哪里,绝大部分就是平西子弟,在今天冀东和平北以及天津的烈士墓碑上镌刻烈士的籍贯,可以很清晰看到许多宛平人士。
如赤城县一条街以门头沟人安宏达烈士命名,称之为宏达街;第一任宛平抗日政府县长的魏国元一家四兄弟,其中两个兄弟在战火中壮烈牺牲,一个牺牲在冀东,一个牺牲在平北。
冀热察区党委领导下的平西、平北和冀东三个地区级党委(冀东还有地委分委),县级党组织达到17个。其中,平西地委6个,平北地委4个,冀东达到7个。
1939年4月,平西地区成立晋察冀边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下辖宛平县、涞(水)涿(县)县、房(山)良(乡)县、宣(化)涿(鹿)怀(来)县和涞(水)涿(县)办事处。
随后,又在永定河北岸建立了昌(平)延(庆)县。县、区、村各级普遍建立了工、农、青、妇等抗日团体。
党的力量有了发展,大的村庄建立了党支部,以昌宛联合县委为例,1940年6月,昌宛县建有支部91个,中共党员1624名,成为平西地区党员最多的县。
1940年4月上旬,平西根据地拥有1100多个大小村庄,20余万人口。
涞水野三坡在抗战时期是平西根据地腹地。1939年2月7日,萧克在野三坡山南村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在当地发展抗日武装。
从此,涞水野三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萧克将军战斗的足迹。
1938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1939年1月初,萧克、程世才率领近百人,从晋西北随120师师部东越同蒲路,前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热烈欢迎。
随后聂荣臻主持召开会议,彭真、贺龙、关向应、马辉之和萧克等同志参加。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会后,萧克和程世才便出发去平西。
将至百花山,萧克想到将在冀热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前景,心情无比激动,赋诗一首,诗曰: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
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
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
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
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由萧任司令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挺进军的成立,如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
为壮大声势,发展群众革命斗争,萧克一到平西,就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写了一首共有150句的六字韵文布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朱彭总副司令,下了一个命令。
成立一路精兵,军名叫做挺进。
旗号青天白日,宗旨救国救民。
可恨日本鬼子,对我久有野心。
逞强打我中华,烧杀掠抢奸淫。
还有汉奸卖国,枉为黄帝子孙。
穿戴中国衣服,屈膝侍奉日本。
忘了中国龙脉,卖国卖祖卖宗。
满腹狗肺狼心,不义不孝不忠。
本军出师华北,转战冀热察晋。
忠惯耿耿在心,杀敌决不后人。
这首韵文布告用挺进军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名义发表,张贴在野三坡的村镇、街头。
之后,平西党组织动员人民群众掀起了参加子弟兵的热潮,进一步充实了部队。
这时期,平西全部兵力已达到1.2万多人。正规部队和游击队,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有些以老部队作基础的单位,党员比例在30%以上。
1941年夏,萧克与冀热察区党委领导和挺进军100多名同志经野三坡登上百花山顶,夜宿古庙。放眼祖国大好河山,心中更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于是,提笔写下了《登百花山》:
百花山上百花开,
六合英雄冒雨来。
夜看故都云烟暗,
“反攻”一会到“燕台”。
挺进军在野三坡的成立引起了日军的仇恨。敌人疯狂地喊出了消灭平西、消灭萧克的口号。
1942年,日军集中大量兵力“扫荡”平西根据地。把重点放在了平西心腹地带野三坡。
为了保卫野三坡人民的生命安全,萧克在野三坡盘坡村山上的一个防空洞里日夜守候在电话总机旁,指挥平西反“扫荡”。
防空洞中又潮又湿,敌军的炮弹不时落在洞旁,但萧克毫不在意,他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在防空洞中废寝忘食,坚持指挥战斗。经过萧克和我平西军民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这次平西反“扫荡”的胜利。
1941年8月,挺进军安营于沙岭西康家庄,被已叛变投敌的电台台长吴其增发现,他在一片空地上点起烟火给日军传递了情报。
日寇看到烟火,立刻于第二天清晨出动四架飞机在沙岭西村上空狂轰滥炸。
肖克听到敌机轰炸声,急忙出门观察敌情,他刚好走到距门口不远的一棵大树后时,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在距萧克三米远的地方开了花。
霎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土石弹片横飞,大树树干被炸开了一个大窟隆。而萧克司令却奇迹般地冲出了硝烟。
日军飞机投下炸弹五十多枚,直到发现小小沙岭西都成了一片废墟才飞离。
轰炸后的第五天,日军播出了“萧克”毙命的新闻。所以当日军再次在战场上发现萧克的时候简直目瞪口呆。他们搞不明为什么在搞清确切地点后,几十枚炸弹竟然对萧克毫发无伤。
1939年2月,大名鼎鼎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成立于北平西部山区。这支部队由萧克任司令员,陈漫远任政委(未到职),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负责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据统计,全军约有9000人和7000支长短枪。共有三个支队,三个支队的负责人则是:邓华、宋时轮、高志远。
邓华支队大约有3000人,其前身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第三团。宋时轮支队有3000多人,其前身是八路军第716团的一个营,不久扩编为八路军雁北支队。
这两支部队曾经被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一度杀入了冀东地区,后来在日伪军的重兵围剿下,被迫撤回平西山区。
至于高志远支队,其前身则是著名的冀东抗日联军。
高志远,河北滦县人,他出生于1907年。他家境富裕,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大户人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