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23章荧屏上的抗战

第1123章荧屏上的抗战 (第2/2页)

八年抗战中,在长城内外、在太行山麓、在易水河畔、在白洋淀旁,晋察冀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浴血山河,不断打击日伪军,以无数的青春和生命,最终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源于晋察冀根据地往事的这些老电影,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作为生动形象的活教材,教育我们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自然,除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也有摄影艺术。有这么一幅摄影,更能让人想起那个年代,因为他们是真人,而不是虚构的人物。

一张老照片,左起邓仕均、戎冠秀、李勇,多少鱼水情,尽在画面中一一来自对“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一段真情回忆。

英雄不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是张名为《晋察冀三英雄》的照片,出自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之手,它发表在《晋察冀画报》1944年第5期封面上。

照片上的三英雄分别是拥军模范戎冠秀(中)和战斗英雄邓仕均(左)、爆破英雄李勇(右)。

这张珍贵的照片背后,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奇故事。

戎冠秀出生于1896年,是平山县下盘松村人。她早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草,组织妇救会、识字班,宣传抗日救国,带头送子上前线,积极支前,照顾伤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

戎冠秀历任村妇救会主任、识字班校长、村党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妇联代表,全国妇联、省妇联执委。曾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是全国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

戎冠秀救过很多伤病员,其中,和邓仕均的故事最为传奇。邓仕均所在部队“老五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

抗战时期,当地的老百姓曾唱过这样的歌谣:“北有老三团,南有老五团。杀敌显威力,鬼子心胆寒。”

1943年秋,邓仕均负伤住在花木后方医院。一次敌人“扫荡”时,正发着疟疾的邓仕均在转移中掉了队。日军发现了他的踪迹,开始漫山遍野搜查。

这时,正带领乡亲们转移的戎冠秀发现了受伤的邓仕均,一把抓住他说:“是自己人,快!跟我来!”

裹着小脚的戎冠秀半搀扶半背着邓仕均踉踉跄跄向半山腰的一个秘密山洞爬去。

可是,那个山坡斜面呈60°,洞口距地面有近3米高,身染重病、浑身无力的邓仕均怎么也爬不上去。关键时刻,戎冠秀蹲下身子,让邓仕均踩在自己的肩上。

邓仕均起初不肯,在戎冠秀的一再催促下,他才踩着她的肩膀翻身进了山洞。

安顿好伤员,戎冠秀又出去给他找来吃的喝的以及治疟疾的中草药。在戎冠秀的精心照料下,邓仕均终于恢复健康,重返前线。

当时,他们只知道是自己人,却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

1944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阜平县北崖村召开,戎冠秀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邓仕均也因作战勇敢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

大会最后一天,戎冠秀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这时,在台下的邓仕均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叫戎冠秀。

戎冠秀发言后,邓仕均快步走到她的面前,紧紧地抱住戎冠秀说:“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您救的那个伤员啊!”

戎冠秀一听愣住了,随即她笑呵呵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不过你是谁,我还真是不记得了!”

“大娘,我叫邓仕均,没有您的救护,我肯定活不到今天!谢谢您……”

当时,还有一位爆破英雄李勇,他们同时被授予军区一级荣誉称号。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让他们站在一起,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瞬间。

聂荣臻看到这张照片后,欣然为其作了“光辉永存”的题词。这张著名的《晋察冀三英雄》,即邓仕均、戎冠秀、李勇的合影照,成为叶曼之的传世名作。

会后,军区副政委刘澜涛、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和邓仕均亲自把戎冠秀扶上骡子,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李志民牵着骡子缓缓从人群中穿行。

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为群众“牵马坠镫”的举动在全边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返回部队后,邓仕均还给戎冠秀写了一封信:“您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您,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召开,戎冠秀和邓仕均在中南海怀仁堂再次相逢。

当时戎冠秀抚摸着邓仕均身上的伤疤,问长问短。邓仕均更是把戎冠秀当作了自己的母亲,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之间鱼水深情的感人故事也成为“拥军爱民”的典范。

1959年10月1日,戎冠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时,听到了邓仕均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噩耗。当时戎冠秀两腿发软,泣不成声。她哭着说:“他是个多好的同志啊!”

如今,邓仕均所在的部队已改为武警部队。在天津武警指挥学院的卫士广场一隅,矗立着一座根据邓仕均和戎冠秀当年的合影创作的人像雕塑,成为武警指挥学院对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当年在八路军的扩军大会上,戎冠秀第一个发言。

她说:“我有3个儿子,全报名,验上哪个哪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我老伴儿老,让他也去给咱八路军喂马!”

在戎冠秀的带动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戎冠秀的儿子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后来牺牲在朝鲜战场。

在后来的岁月里,戎冠秀又先后送4个孙子、1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参军,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戎冠秀一如既往地坚持“拥军爱民”,她对子弟兵的爱深入骨髓。到部队慰问演讲时,她总是带着针线包,随时随地给战士们缝补。

建军60周年前夕,戎冠秀同县妇联的同志一起做了双纳底布鞋,寄给了聂荣臻元帅。

聂帅很快回了信。信中说:“这双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

聂帅把这双鞋摆放在自己住室的茶几上,寄托对这位子弟兵母亲及老区人民的思念之情。

戎冠秀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人物”之一。

戎冠秀的英雄事迹,被编成话剧、电影、电视连续剧。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进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