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石井坑守备战 (第2/2页)
叶挺派陈忠率一个临时整编营(一纵老一团突围受阻,由李元率领老一团二营300余人转战到石井坑,以他们为主整编成一个营,由陈忠任营长、陈棣华任营政委)前来增援。
同时,新、老三团一部从右侧支援老五团反攻东流山。老五团在这些兄弟部队的支援下,于11日傍晚又夺回了东流山阵地,燃起了3堆火光报捷。
11日晚,军部派出新、老三团各一部从石井坑向茂林方向的东岗村发起猛攻,击退国民党军但又遭新七师、第一四四师组织整营整连反扑,激战持续到拂晓,新、老三团伤亡较大,被迫后撤。
老三团二营转移到石井坑西南边的无名高地上,从9日下午坚持到13日下午多次击退国民党第一四四师一部的进攻,其六连从丕岭下来时尚有70余人,此时只剩20余人,但敌人始终未能踏上无名高地一步。
11日,叶挺、饶漱石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本军五昼夜不停与五、六倍〔之敌〕激战于重围,计划又告失望,现将士疲劳过度,只好固守一拼,惟士气尚高。此次失败,挺应负全责,实因处事失彼、指挥失当所致。但政委制□□□之缺点实亦一因。今事已至此,只好拼一死以赎其过。希夷”②
当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胡服、陈毅即转叶挺、饶漱石及全体同志电:“希夷(即叶挺)、小姚(即饶漱石)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望全党、全军服从叶、姚指挥,执行北移任务。你们的环境虽困难,但用游击方式保存骨干,达到苏南是可能的。”
12日清晨5时30分,上官云相电话命令国民党军各部:各部队即刻开始向当面之匪进行拂晓攻击。
天亮后不久,国民党军继续发起猛攻,仍然是围绕东流山的战斗最为激烈,国民党第四十、第七十九师联合攻击。老五团二营、三营和老三团一营在东头山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十多次进攻,数次展开肉搏。
下午,第四十师由东南、第五十二师由东、第一〇八师由东北、第一四四师由北、第七十九师由西,以优势火力、兵力对石井坑实施向心总攻击。
第四十师仗着人多势众,轮番集团冲锋。老五团集中机枪、手榴弹回击。战至黄昏,老五团在教导团支援下,先后打退国民党军成营成团的多次疯狂进攻,山头上的茅草在敌人炮火下一度烧成一片火海,阵地数次被突破,又数次夺回来,但部队的伤亡也很大。
老五团全体指战员牢记叶挺军长的誓言,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拼刺刀,刺刀戳弯了,就用牙齿咬,全团5位正副营长伤亡(其中一营营长祝喜良和二营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身负重伤,一营副营长邓林、三营副营长叶露霄先后牺牲)。
二营一排陈排长、二班黄班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几位身负重伤的战士抱着冲上来的敌人滚下深谷,场面之壮烈,惊天动、泣鬼神。
12日,毛主席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由毛主席起草的指示电,当日下午以中共中央书记处名义电示胡服、陈毅转叶挺、饶漱石:
“一、中央决定一切军事、政治行动均由叶军长、饶漱石二人负总责,一切行动决心由叶军长下。项英同志随军行动北上。二、中央此决定向部队干部宣布。”
接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胡服即转叶挺、饶漱石:“你们当前情况是否许可突围?如有可能,似以突围出去分批东进或北进(指定目标,分作几个支队分道前进,不限时间,以保存实力达到任务为原则)为有利,望考虑决定为盼。因在重庆交涉恐靠不住,同时应注意与包围部队首长谈判,并盼将情形电告。重庆方面,正在交涉,但你们不要靠望,一切靠你们自己。”
经过石井坑两天激战,我军守备部队伤亡2000千人以上,老五团牺牲大半,老三团一营及教导团工兵队、炮兵连伤亡殆尽,教导团干部队及第三、第四两个政治队学员亦大多献出了生命。
由于我军伤亡太大,加之弹药几乎耗尽,石井坑周围的我军一些阵地相继失守,石井坑已局部暴露在国民党军火力之下。
国民党军一度从石井坑坑口对面的山坡冲下来,有小部队甚至已经冲到了村口不远处。战线交错不清,攻击与反击无数次反复。
此日,二纵新三团坚守住了阵地:一营在白山阵地上击退第五十二师1个多营的数次进攻;二营在狮形山以北高地打退第一〇八师1个营的偷袭;三营在白山西北高地,打退第一〇八师和第五十二师各1个营的进攻。
这样保障了军部指挥所暂时未受攻击。
傍晚③,鉴于局势已无可挽回,叶挺军长决定分散突围,各部队自己选择突围方向,设法冲出包围圈。
总的目标依然是北上,一是经铜陵、繁昌渡江北上,一是经苏南渡江北上,或就地坚持打游击。
叶挺军长鼓励干部们说:“你们都是共产党员,愿意当突围司令的,都当突围司令吧!”
他要求大家:“皖南部队是革命的精华,你们要坚决突出重围,到江北去,开创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突围方向主要有三个:左路往茂林方向,中路往冬青树方向,右路往大康王方向。
13日凌晨,石井坑周围的几个制高点(香炉墩、象形山等)相继被国民党军占领,下午,白山也失守,村子前后都已暴露在其火力下。
于是,已在石井坑坚守了3天多的新四军数千人陆续分散突围,主要分为3路:左路(二纵余部为主)向西北往茂林方向,中路往冬青树方向,右路(叶挺率部为主)向东北往大康王方向。
叶挺、饶漱石率军司令部、教导团、老五团等部分人员500多人为一路,从石井坑往东北翻越白山(石山)的山峰火云尖(海拔811米),往大康王(大坑王)方向,项英、周子昆、袁国平也往此方向突围。
跟随叶挺、饶漱石从石井坑突围的一路,是以军部和教导团人员为主体的。
这支队伍由狮形山下的前线指挥所出发,向东北方向爬上石井坑北面的白山(石山),在火云尖附近越过山脊,下山进入西坑(山谷)。
这里只有一个坑口(谷口)向西通往外界。国民党第一〇八师六四四团已在坑口及坑口外的大康王(今王府村、九峰村一带,靠近鹿角山)设防,新四军突围人员当即遭到他们的机枪密集扫射。
叶挺军长临时组织起手枪队,试图冲击国民党军的机枪阵地,打开往坑口突围的通道。以手枪对机枪、以非战斗人员为主的队伍对付正规军,结果可想而知。
手枪队终因兵力、火力相差悬殊未能冲开国民党军防线,剩余人员只得四下分散寻机突围。
项英、周子昆率军部少量人员,在鹿角山附近另觅去处,后在大康王就地隐蔽待机。
1月14日,一位国民党兵(自称是第一〇八师六四四团二营的排长)举着白旗边走边喊,声称“自家人不打自家人”,要新四军“派一位代表出去商量办法”。
军部敌工部部长林植夫(民主人士)与第一〇八师素有旧交,自告奋勇带了几人前去谈判,但他们下山后就音讯全无。
时隔不久,国民党军又开始搜索,不时开枪。叶挺不再躲了,他不顾警卫劝阻,坦然地打开手杖上自带的折叠椅坐了下来。
这根金属手杖是叶挺在德国时,一位德国军事界好友赠送给他的,不仅外观漂精致亮,而且可以转换为坐凳,还可以转换为单发的枪支使用。
时间耗不起!为营救被困在山中的部队,饶漱石提议叶挺下山去见见老熟人——国民党第一〇八师师长戎纪五,看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
叶挺一开始表示不能去,认为去了也是步林植夫的后尘。经饶漱石说服,叶挺表示服从党的决定,他起身折叠起手杖,扔下深谷,遂带随员10余人再去与国民党军谈判,下山寻找第一〇八师师部。
不料,国民党军巡逻队带叶挺军长见到的,不是第一〇八师师长戎纪五,而是第五十二师副师长朱惠荣(没有给叶挺军长任何转圜余地),叶挺军长即被扣押,不久后入狱。
他先后被关押在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长达5年又50天。
从石井坑突围的其他新四军部队,越冲越分散,有的就地隐藏、避过风头,有的打到江边、设法渡江,有的被老百姓掩护、化装混出哨卡,有的找到当地党组织……更多的还是牺牲、负伤、被俘……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电文中的“政委制”显然指的是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实为新四军政委,而对非党人士叶挺军长造成的制衡。
注②:关于石井坑分散突围时间的记载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回忆指出的时间包含12日下午至14日下午),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时间,一说是于12日晚(含13日凌晨)开始大突围,另一说是于13日下午开始大突围。《新四军战史》《新四军征战日志》《回顾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综述大事记表册》中均记为新四军余部于12日晚从石井坑开始突围。由于叶挺、饶漱石所率突围部队中包括坚守东流山的教导团、老五团余部,从东流山撤下来的时间均为13日下午(时任三纵老五团二营营长的陈仁洪回忆:13日下午大约4点钟,团政治处主任何志远对他说:“团里已经接到叶军长的命令,准备在今天黄昏以后突围”。叶超回忆,是在13日黄昏后,军首长经过研究,才分路突围。时任二营副营长的马长炎回忆也是1月13日下午开始突围)。李一氓在皖南事变后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也是指出军部突围在13日黄昏后。根据胡立教、曹丹辉、颇伏、陈士吾、温净、廖辉、王振芳、郭隆辉、张起信、娜莹等同志的回忆撰写的《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通信工作回忆》指出,13日下午向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才撤退。故叶挺、饶漱石所率的这一路从石井坑突围的时间当在13日下午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