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52章无为与有为

第1152章无为与有为 (第2/2页)

于是此河、此地,便被人们称为关河。

这个故事说的很具体,在当地可信度高。

再来看两句诗:白湖氤氲三十里,烟波尽处是关河。

这两句诗是宋朝的无为诗人杨杰写的,关河在宋朝的时候应该是个水路码头,白湖那时候真的是湖,跟巢湖应该是连成一片的,在《远古巢湖》中有提到过。

而这两句诗应该是诗人自外地回来,那天天气应该是阴天,隐隐约约能看到的阑珊灯火的地方就是故乡了。

通过这两句诗也能判断,至少在宋朝这个地方就叫关河了。

再来读一首诗: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这是一首唐诗,是诗人殷尧藩从河南回南京(古代叫金陵)的途中写的一首《旅行》。

唐代远途跋涉大多是水路出行,长江和巢湖水系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关河作为码头,作为驿站,来往商贾作为落脚点,很是正常。至少在唐朝以前这个地方就叫关河了。

再说一个典故。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孝子毛义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毛义的故事屡见史乘。据《后汉书·毛义传》载:“毛义,庐江郡关河城人,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明代张居正编《百孝图》有专门一节:毛义捧檄喜慰亲。毛义后来隐居在毛公洞,在毛公塘还有专门祭祀他的庙。

史书上关于无为县的人物,最早的可能就是这位孝子毛义了。

关于毛义,《辞源》中也有这样的注释:“毛义,生于东汉建武年间,庐江郡关河城人,以孝行称。府檄以义为安阳县令。后母死去官,屡征不出。”

关河城,位于无为县蜀山镇境内,现在仍称关河。依此可见,关河的名称自古有之。

不厌其烦地介绍关河,是否本章的主人公与关河有关系?

说得太对了!实际上,关河就曾经是特一旅旅部驻扎地。

但是在无为县,抗战时期却出了一个著名人物,那就是戴安澜。

戴安澜是无为县练溪乡旗杆戴村人,1904年出生,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

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戴安澜将军率部于1942年3月2日,经云南边境进入缅甸境内,部队于3月10日在缅甸的同古(又名东瓜)集结完毕,受命死守。

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3月18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

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之信念,于当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立下“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

戴安澜立下军令状:“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000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毛泽东后来在凭吊戴安澜将军的一首五律中曾有诗句云:浴血东瓜守。

蒋介石对此赞赏有加,称:“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作为同盟,美国政府亦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同古一战大捷之后,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经过一天激战,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举国欢欣鼓舞。

然而,由于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部队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

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深山密林之中,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

1942年5月18日,大雨滂沱,部队突遭日军重兵伏击,“猛烈弹雨中”,亲临督战的戴将军不幸左腰部被击中两弹,血流如注。

部队士兵用担架抬着戴将军撤离,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8天后,部队进军至茅邦时,身负重伤的戴将军,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8岁。

据“在缅第二百师作战行动日志”记载,戴将军牺牲后,“即初殓护灵梓归国”。

所谓“初殓”,王建贵告诉戴澄东,其父王玉成生前曾告知,师长殉国后,三军痛哭,但因条件有限,部队就地取材,砍下一棵攀枝花树,把树干中间掏空,做成一口简易棺材。

戴将军牺牲两天后,遗体散发出异味,师部研究决定:实行秘密火化,带骨灰回国。

“在云南省的腾冲县,由县长张问德领全县父老乡亲沿街而跪,迎接二百师的官兵。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国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挽词中赞戴将军道:

黄浦之英,民族之雄。

蒋介石的挽联是: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2年10月29日,美国政府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就在戴安澜率领远征军跨国抗日的时候,他的家乡无为县也遭日军蹂躏,也有一批像他那样的仁人志士在浴血战斗。

1942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第5个年头。当时,全国人民奋起抗战,日本侵略者在各个战场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到来。

在这种情势下,日本侵略者便更加变本加厉地对中国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血醒屠杀。

而国民党则刚刚发动皖南事变,已经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中国的形势是抗战胜利的曙光已在眼前,同时也潜伏着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和可能。很多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扛起枪踏上了革命道路的。

当时的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桐东大队第三中队,驻扎在安徽省桐城县现为纵阳县境内,。

其主要任务是在皖豫根据地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对付日伪的清剿和扫荡,牵制和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花桥村突围,是新四军在今天的蜀山镇关河的花桥村与日军所经历的一次突围战斗。

这次遭遇战虽然时间已过去七十多年,但当时战争的情景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那是1942年6月中旬,中队长傅贵元率部奉命开赴无为县执行战斗任务。这天,部队从桐城出发,于午夜到达无为县境内的花桥村。

夜幕中,这个小山村树丛郁郁,山峦益障,周围都是一片丘陵地带,村子里的乡亲听说是打鬼子的新四军部队路过,纷纷走出家门。

乡亲们送茶送饭。不少小伙子都争先恐后地要跟部队去打鬼子。部队作了短暂的休息准备等天亮就整装出发。

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部队正收抬行装,准备出发。

突然一声清脆而短促的枪声从不远处传来,紧接着枪声炮声骤响。

原来,部队来到花桥村的消息已被驻扎在泉塘、襄安一带的日军获悉,他们便连夜调集数百名日军和一部分伪军武装,急速包围了花桥村,企图围剿新四军。

中队长傅贵元发现部队已被敌人包围,情况万分危急,他迅速召集中队干部骨干,组织布置突围任务。

突击排主要任务是负责牵制和吸引敌人的火力,保护群众撤离,掩护部队突围,然后赶到毛公山与突围部队会合。

天大亮后,敌人便开始了更疯狂的进攻,顿时,枪声炮声爆炸声响彻山村上空,密集的子弹象雨一般从战士们的头顶和耳边掠过。

在突击排长的指挥下,我军也集中火力,凭据有利地形,开始向敌人还击,目的是要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让其他同志顺利冲出敌人包围圈。

这一招果然很灵,敌人的所有火力一下子就集中在突击排方向,拚命扫射。

新四军将士恨不能与敌人拚个你死我活,个个奋勇杀敌。

但由于敌众我寡,我军武器装备又处于劣势,如果硬拚,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于是突击排采取避其锐气,击其弱点,运用游击战的战术与敌人周旋交锋,尽量减少伤亡。

在群众的协助下,突击排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边打边撤,为保护部队主力的突围赚得了时间。

傍晚,突击排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从崎岖的山路朝毛公山方向前进,并按预定计划与中队长傅贵元率领的突围部队会合。

部队在毛公山稍事休整后,就继续朝无为县境开进,去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

花桥村突围,是新四军巢无根据地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形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较大。

因为这次战斗,特一旅在无为县及周边县域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抗日斗争活动。

1942年年底,特一旅在旅长宋波,政委叶媚媚的率领下,来到了关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