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61章反清乡、反扫荡

第1161章反清乡、反扫荡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新四军一师,是在1941年1月,由新四军第1、第2支队合编后发展演变而组成的。

皖南事变后,应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重建。此时,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遂编为第1师,师长为粟裕,政委为刘炎,政治部主任为钟期光。

第一师下辖3个旅,第1旅由原第1纵队编成,旅长兼政委叶飞,下辖第1、2、3团;第2旅由第2纵队编成,旅长为王必成,政委为刘培善,下辖第4、5、6团;第3旅由原第3纵队编成,旅长为陶勇,政委为刘先胜,下辖第7、9团。

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苏中和苏浙皖边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新四军主力部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活动于苏中地区的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所辖第1、第2、第3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旅。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治委员,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1.1万余人。

2月,第1师讨伐投敌的原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军副总指挥李长江部。

4月,成立苏中军区,由第1师师部兼军区机关,粟裕、刘炎分别兼任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所辖第2、第3、第4军分区,分别由第2、第1、第3旅兼。

7~8月,与新四军第3师配合,挫败了日伪军对苏北、苏中地区的大“扫荡”。

9月,第1、第2旅各一部进至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开辟新根据地;第3旅一部进至启东、海门、南通地区,打破日伪军的分割、封锁。

10月,新四军第6师第18旅从苏南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不久划归第1师建制并兼第1军分区。

11月,叶飞任第1师副师长。12月,第1师在冬季反“扫荡”作战中,集中10个团的兵力,采取截击、围攻、袭击等战术,歼灭日伪军500余人,取得如皋县丰利镇和东台县三仓镇等战斗的胜利。

1942年5月,第1师以抗大苏中大队为基础成立抗大第9分校(后改为苏中公学)。

6月起,第1师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反日伪军“清剿”的斗争,相继取得南通县(今通州)石港、谢家渡等战斗的胜利,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同时,实行精兵简政和主力军地方化,各旅保留1个主力团,其余各团编入地方武装,提高了主力和地方武装的战斗力。

11月,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归粟裕统一指挥,对外仍保留原番号。

12月,苏中军区海防团扩建为海防纵队,开展海上抗日斗争,开辟了苏中与苏北、山东、浙江等地区的海上交通线。

年底,第2旅主力南渡长江,与第6师第16旅合编,仍称第16旅。第2旅留在苏中的人员重组第2军分区机关(1944年11月撤销)。

1943年4~12月,苏中各部队全力支援第4军分区军民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进行的反“清乡”斗争。

第1师开展整风运动,进行军政训练。8月,挫败日伪军8000余人对东台、泰兴地区的“扫荡”。

1944年,第1师开展攻势作战。1月,在高邮、泰兴等地攻克日伪军据点17处。

3月,取得车桥战役的胜利,打通了与淮北、淮南、苏北的战略联系。

9~10月,第4军分区军民接连发动攻势,历时45天,取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在此期间,刘先胜任第1师参谋长。

12月,成立第5、第6军分区,在苏南丹(阳)北、武(进)北和苏(州)常(熟)太(仓)澄(江阴)锡(无锡)地区恢复和加强武装建设,保障长江南北交通的顺畅。

12月下旬,粟裕率3个团南渡长江,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叶飞继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同时,成立苏中军区教导旅。

1945年1月,第1师南下部队与第16旅在浙江省长兴地区会师后,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下辖2个军分区和4个纵队:

第16旅编为第1纵队,浙东游击纵队编为第2纵队,第1师南下部队编为第3纵队,4月由叶飞率教导旅3个团第2批南下,编为第4纵队。

苏浙军区主力在浙西天目山地区击退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取得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根据地。

4月下旬,苏中军区主力在高邮县三垛伏击战中获胜,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第1师主力相继南下后,管文蔚任苏中军区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

7月,苏中军区重新组建教导旅,8月,又迅速组成3个旅。

8月中旬,苏浙军区部队开展对日伪军大反攻作战,连续攻克高淳、溧阳、金坛、宜兴、溧水、句容、长兴、安吉、郎溪、广德、南汇等县城,威逼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

苏中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发动猛烈进攻,连克扬中、靖江、启东、东台、兴化、宝应、泰兴、如皋、海门、盐城诸城,使苏中、苏北连成一片。

10月,苏浙军区部队撤至苏中、苏北,其第2、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第1、第3纵队分别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第8纵队;苏中军区部队编为第7纵队。

新四军第1师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伪军6.6万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6000余人。

第1师与6师合并后,就在江南江北大展身手,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所谓“清乡”和“扫荡”。江南的反“清乡”尤以1943年为最盛。

江南地区日伪的“清乡”是从1941年开始的,所以考察1943年苏南的反“清乡”,需从1941年谈起。

1941年5月,汪伪政权在日军的指导下成立“清乡”委员会,在苏南地区部署“清乡”事宜。

1941年7月1日开始,日伪军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南的吴县、常熟、太仓、昆山四县(一般简称“苏常太地区”)率先发动“清乡”,矛头主要指向新四军。

日伪方面在第一期“清乡”中投入的兵力为日军3000余人,加上伪军、伪警察共约15000人。

当时在此区域活动的是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主力及地方武装,共4000余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可见,第一期“清乡”时,日军与汪伪政府所下决心很大,投入兵力较多。新四军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投入反“清乡”的斗争中。

这时,在此处活动的重庆方面忠义救国军郭墨涛部又与新四军发生摩擦。新四军的处境十分被动,部队折损三分之二,陈毅等人的电报用“我地区之斗争全部失败”来形容,可见形势极端严酷。

新四军第六师师部和第十八旅被迫转移到丹阳北部地区,后又跨越长江,北移至苏中抗日根据地。

至此,苏南地区新四军主力部队只剩第六师第十六旅坚持战斗。

1941年11月,第十六旅在溧阳又受到日伪军的突袭,包括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在内的高级干部及士兵共270人在塘马村战斗中牺牲,损失惨重。

可见,1941年日伪军开展“清乡”运动后,苏南新四军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遭受很大损失。

不过,正是如此惨痛的经历,给后来的反“清乡”斗争提供了珍贵的经验教训。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江南的军事活动有所减少。1942年春夏浙赣战役爆发,日军无暇顾及苏南“清乡”。

直至1943年初,日伪军又着手在苏南镇江地区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清乡”。

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国民党军队在浙赣战役后,也有向苏浙皖边区集中的趋势。

受到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双重挤压的新四军面临1941年以来的又一个艰难时期,可以说,1943年是新四军坚持苏南敌后抗日斗争最艰苦、最重要的一年。

1943年初,苏南新四军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2年底,鉴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兵力发展超过了2万人,新四军军长陈毅等人认为苏中“塘小鱼多”,在可能即将到来的反“清乡”斗争中易发生回旋困难等问题,遂决定将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王必成部调往苏南。

1943年1月,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渡过长江,到达溧水地区,与原在溧水、溧阳坚持的第十六旅顺利进行了合编。

两部合编后仍称第六师第十六旅,兵力达到5000余人,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委。对新四军来说,这是一个重整旗鼓的大好时机。

但恰在这时,日伪军的“清乡”运动也开始了。

1943年3月1日,镇江地区日伪“清乡主任公署”成立,“清乡”地区包括镇江、丹阳、扬中三县和武进、无锡两县的一部分。

这一地区紧邻两溧地区,且包含了新四军开辟的茅山抗日根据地和太滆抗日根据地,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

日伪此次“清乡”,伪军投入的兵力为第一方面军第二师2000人,保安队1400人,警察2700人,共6100人。

当时驻守南京的日军部队正发生变动,第十五师团被调走,第六十一师团(师团长为田中勤)于1943年4月到达南京,该师团第一四九联队(联队长为桥场常次)在镇江地区戒备,指挥“清乡”的伪军。

第六十一师团由日本国内调来,在原独立步兵第六十一旅团的基础上吸收新兵扩充而成,这在客观上反映了1943年江南日军军事实力的减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