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合并之后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不久,新四军重建,一口气编制了七个师。其中,粟裕是第一师师长。
可是到1942年,粟裕指挥的兵力几乎翻了一倍,把另一个师也纳入了第一师,归粟裕指挥。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重建后新四军各个师,虽然面临敌后极其艰难的形势,和日伪军的围攻,但是发展都比较顺利,尤以粟裕指挥的第一师发展最为迅猛,接连打胜仗。
可是也有一个师,形势很不乐观。这就是第六师。
第六师的师长兼政委是谭震林。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攸县隶属于株洲市,位于湘东。
谭震林的革命资历非常老,红军创立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谭震林就是政府主席。
谭震林参加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斗争,当时他的职位已经非常之高,当过红十二军政委。
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谭震林等人留在闽西苏区,坚持了三年难以想象的艰苦游击战争,成功为党保存了一支红军队伍。
到新四军成立,谭震林当过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也当过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地位非常之高。
到新四军第六师成立,谭震林担任师长兼政委。
第六师兵力很弱,只下辖两个旅,一个是第十六旅,一个是第十八旅。
其中第十六旅的旅长叫罗忠毅,湖北襄阳人,原是冯玉祥的兵,宁都起义之后加入红军。
罗忠毅同时还是第六师的参谋长,旅政委叫廖海涛,福建上杭人。
罗忠毅和廖海涛都没有参加长征,是经历南方三年游击战大难不死留下来的珍贵红军种子。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他们两位,因为他们在1941年11月就双双牺牲了。
第十六旅位于苏南,长江以南,乃繁花锦绣之地,日军必争之地,经常大举“清剿”。
第十六旅面临的形势非常危险,可以说是在敌伪顽的夹缝里战斗。
1941年11月,三千多名日伪军长途奔袭,包围了第十六旅的驻地塘马。
当时第十六旅只有一个旅的兵力,且几个团分散各处,此时真正在身边的只有一个多点团。
敌众我寡,经过艰难苦战,打退日军的8次进攻,歼敌无数,旅长罗忠毅不幸中弹牺牲,政委廖海涛腹部中弹,也壮烈牺牲。
他们是新四军重建后牺牲的两位高级将领,非常可惜。
第十八旅的旅长叫江渭清,建国后成就很大,当过江苏省和江西省第一书记。旅政委名气更大,他就是温玉成中将,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军长之一。
温玉成执掌的是韩先楚带出来的第四十军。
第十八旅在此之前,因为情势危急就已经转移到了江北去。孤掌难鸣,握紧拳头才能打疼敌人。新四军军部就把第十八旅划给粟裕的第一师建制。还在江南的第十六旅也归粟裕指挥。
这样,第六师只剩下了师部。谭震林成了“光杆师长”。
客观地说,论指挥作战,谭震林的确不如粟裕,他更擅长做政治工作。
所以到1942年,新四军军部命令第六师并入第一师,粟裕仍然担任师长,原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改任第一师政委。
但是,谭震林一直没有到任,实际上粟裕一个人,能者多劳,指挥了两个师,共计五个旅的兵力。
这是在内部,对外呢,为了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从合并之日起,仍然沿用第六师番号。
十六旅坚持在苏南,罗忠毅和廖海涛牺牲后,谭震林为了整合十六旅,曾经一度亲自担任十六旅旅长。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将十六旅交给林欣儿,恐怕十六旅的历史会改写。
但当时谭震林似乎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挺进纵队与十六旅被日军严密隔断,部队很难结合在一起。
二是林欣儿是位女同志,虽然很会打仗,但将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一位女将,不仅很残忍,在新四军,抑或在八路军里都没有先例。
两师合并后,翌年,粟裕就指挥二旅过江南下,支援十六旅。两旅合并后,原二旅旅长王必成为新十六旅旅长,原十八旅旅长江渭青为政委。
这样的组合,明眼人一看就清楚:粟裕对江南势在必得。
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江南位于南京与上海之间,日军华东派遣军、华中派遣军总部均驻以上两城市,汪伪政权总部也在南京。
所以从1941年起,日伪军就多次发动“清乡”,“扫荡”,新四军的日子很不好过。
果然,十六旅面临的大战、恶战接踵而至。结果,江渭青在反“扫荡“中负伤,接着区党委书记邓振询同志牺牲。
粟裕对十六旅在苏南敌后的处境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他屡次来电询问敌情和顽情,并告诉十六旅:师部和军部考虑到苏南敌后地区塘小鱼多,部队过于拥挤,活动、给养都困难,打算将四十八团北调,要王、江有所准备。
接到粟裕来电后,王必成和江渭青交换了意见。王必成先谈了看法。
他认为,目前北有日伪,南有顽军,我们的大部队夹在中间,确实目标大,给养也不易解决。
师部拟将四十八团北调,这是对我们的关心,但是,如果苏南形势一旦发生变化,手里没有一定的力量,怎么办?所以,四十八团不过江也行。
到底是去是留,他问江渭青的意见。
江渭青说:“你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我们在南京外围地区转战虽然艰苦,但对敌人威胁极大。按照苏南三角斗争的规律,日伪一定要把我们送到溧武公路以南去才会甘心。”
他还说:“我们已经熬过半年,最困难的日子可以说就要过去,茅山、太涌“清乡”区的形势业已开始好转,我们又有了活动的余地,再困难也困难不到哪里去了。还有一点,敌人分兵南进投入太平洋战场的局面是很可能出现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极好的发展机会,如果我们力量分散,到时候可能抓不住这个机会。所以,我觉得四十八团目前还是不北调为好,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说。”
王必成听了江渭青的分析,很干脆地说“好,同意你的意见。”
于是,他们联名给师部拍了电报,陈述自己的看法。
粟裕一向从善如流,立即向军部转报了他们的建议。
不久,军部回电:“同意必成、渭清同志的意见,第四十八团坚持苏南不北调。”
1943年10月,正当十六旅继续在南京外围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日军出动两万之众,向苏浙皖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行动。
其目的不仅要掠夺资源,更主要的是摧毁广德空军基地,以防盟军飞机由此起飞轰炸日本本土。
三天之内,日军向前推进100余公里,占领潥阳、广德、郎溪和宣城四座县城,打通了宣城至长兴的公路。
当敌军进击时,溧武公路以南的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其五十二军退至安徽宁国,“忠救军”大部分退至浙皖边境的孝丰、广德山区,挺进军溃散于宜傈山区,保安第四纵队张少华部则窜至长涌地区,依靠伪军掩护与我军争夺这一地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