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63章铁军第一师

第1163章铁军第一师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新组建新四军,下辖第1至第7师和1个独立旅,第1师由活动于苏中地区的原苏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编成。

抗战初期,按照国共两党合作协议,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由湘鄂赣边、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地区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

由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支队为旅级建制,下辖2个团,实力在2000人左右。尽管部队人数不多,装备落后,但他们是经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磨练和考验而保存下来的精华,抗战意志坚定,战斗力很强。

1938年夏,第1、第2支队先后从皖南出发,向苏南敌后发展。

粟裕带领先遣支队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日的第一枪--韦岗伏击战。

此后,两支队联手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月和9月,2支队3团和1支队1团奉命调回皖南军部,3支队6团则调换到苏南,2支队也成立了新3团。

当时,1、2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并抽调部队分别成立了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跨江北上,展开于扬州、泰州、仪征、六合一带。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率主力进入江北江都,与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人不变。

部队整编成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原1支队1团和2支队3团这两个老团全部损失,殊为可惜。

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以苏北指挥部组建新四军第1师,原指挥陈毅升任新四军代军长,副指挥粟裕任1师师长,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原3个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2、3旅,全师组建之初共1.2万人。

第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下辖第1、2、3团和特务营。

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下辖第4、5、6团和特务营。

第3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下辖第7、8、9团和特务营。

从以上历程和演变看,新四军成立之初的4个支队,有两个编进了1师,最老的9个团中,1师还保留有3个,即1旅1团(老3支队6团)、2旅4团(老1支队2团)、3旅7团(老2支队4团)。

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时,为迅速组成新四军新的领导机关,原苏北指挥部即作为新四军军部的部分基础,留给1师师部的,连粟裕在内官兵共24人,显得特别精干、灵活、有效率。

1师番号上叫师,实际上已是军的建制。

部队整编尚未就绪,1月11日下午,日军以飞机17架空袭我盐城。

同时,日军3000人占领我黄桥,不久又占曲塘、海安、东台等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开始了对我苏中地区的“扫荡“。

2月上旬,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1万余人在泰州公开投敌,通电就任伪军“第1集团军总司令“,其部由泰州经兴化向东北,日军由东台向北,合击盐城。

2月18日,新四军1师分三路出击,19日即连克姜堰、石家垡、苏陈庄,20日攻克泰州城。

李长江猝不及防,士无斗志,兵败城破,扔下佩剑,翻墙脱逃。新四军乘胜追至界沟、塘头。

三天作战,歼伪军3000余人,并接受两团伪军反正。

打垮李部时,日军逼近泰州,1师迅速撤出战场,各旅以团为单位,分散到农村,避敌锋芒,另以主力一部转移至东台以北,打击北犯日军。

日军虽先后占领了我海安、东台、泰州三城及其沿线许多集镇,也占领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统治的兴化等地,但伙同李长江合击盐城的计划被打破了。

讨李战役和第一次反“扫荡“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叛国投敌的民族败类和日本侵略者,警告了投降派、亲日派。

苏中抗战军民受到胜利的鼓舞,为深入农村开展根据地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1年4月,苏中军区成立,由新四军1师机关兼,粟裕和刘炎兼任司令员和政委。

当时苏中军区下辖第3、第4军分区和苏中行政委员会警卫团、泰东警卫团、联合抗日司令部等(以后相继组建了第2、1、5、6军分区)。

粟裕,14年后新中国首次授衔时为第一大将,此时作为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个重要战略区的领导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1师活动的苏中地区,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起斗龙港,东临黄海,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

这里临近南京、上海,扼制着长江下游北侧航运通道,盛产粮食、棉花、食油、海盐等重要战略物资。

沿江城镇有纺织、加工等现代轻工业,商业兴盛,财源丰足,境内系平原水网,河流纵横,公路交错,交通便捷,历来是官僚资本江浙财团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但沦陷后却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后方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供应基地。

粟裕认为,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要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而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

这个认识成为粟裕领导苏中抗日斗争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他又分析,日军在苏中的部队原是第17师团的一个联队,分布于沿江和沿通扬运河的南通、如皋、靖江、泰兴、扬州,并沿大运河北伸至邵伯、高邮一线。

伪军仅有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所辖之伪绥靖军第3、第6两个师,分驻于扬州、南通。

1941年春,日军从江南调来独立第12混成旅团接替第17师团一个联队在苏中的防务,以加强对新四军进攻的力量。

这个旅团的旅团长是南浦襄吉少将,直辖5个步兵大队和1个特种兵大队,共5600余人,武器装备好,战斗力比同等的日军部队强些,有单独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

但它所要占领的区域是整个苏中,兵力显然过于单薄,为弥补兵力不足,便对国民党军队施行诱降、压降政策,拉拢国民党武装当伪军,以达到战略上控制苏中的目的。

而国民党部队为了各种目的,除小部武装尚保留国民党旗帜外,大部与汪伪合流,叛国投敌。

从1940年底到1941年3月,国民党军启东地区的徐承德部,泰州地区李长江部,以及苏北的杨仲华部等,先后率部投敌。

他们被编为伪第1、第2两个集团军。这样就使苏中、苏北伪军迅增到13个师、3个旅、42个正规团和11股杂牌部队,共达3.7万余人。

1师和苏中军区初建时,党政军系统在思想上、组织上、作战方法上,工作作风上与即将到来的严重斗争形势还不相适应。

部队的许多干部特别是团以上干部,虽曾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锻炼,但挺进苏北以后,在反磨擦作战中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对于游击战反而生疏了。

地方工作的重心还在城镇,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农村。全区人心比较动荡,社会上层爱国人士和广大工农基本群众为1师能否生存、能否坚持苏中抗日斗争而担忧。

粟裕决定,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顿挫敌伪的进攻,抑制其嚣张气焰,坚定干部、群众的抗日信心?

同时要预计到今后斗争形势将日益尖锐,转好思想弯子,不失时机地将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主动寻找战机打击日军。

其作战方法由运动战转向游击战,并以游击战为中心,实行组织形式、领导方法、工作作风等各方面的转变。

4月中旬,1师为了掩护苏中根据地建设,发动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

首先在3分区向泰州、靖江地区之日伪据点发起攻击,连克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泗庄、孤山、老庄头、姚家垡等据点。

在姚家垡战斗中,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20余人,生俘日军2名。在兴化梓辛河伏击战中,击沉日军汽艇1艘,歼敌一个小队,生俘日军2名。

1942年3月,根据中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指示,苏中军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划分为4个军分区(地区),由第1、第2、第3旅分别兼第3、第2、第4分区。

1分区包括江都、高邮、宝应3县,2分区包括兴化、东台、台北、泰东4县;3分区包括泰兴、泰州、如西、靖江4县;4分区包括如东、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启6县。

总的来说,以游击战尽量迟滞敌伪的进攻行动,推迟其占领时间,以掩护根据地工作;对于基本区域和重要基点,则应采取各种有效战法,坚决与敌人争夺,使其久占企图不能得逞,以改善我军态势,保障基本区的相对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