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花园口决堤事件 (第2/2页)
书中根据河南与江苏的灾区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得出安徽死亡人数在40万左右,进而得出了共有89万人死于黄泛区的结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是1938年决堤后至1947年;受灾区总死亡人数。含非灾,战乱及其他灾害死亡,而且安徽省完全是推算;预估应不少于50万。
据《河南粮食志专题资料选编》记载: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株守泛区者,更是迫于饿馑,无暇择食,每多以含毒野菜及观音粉争相充饥,草根树皮,亦被罗掘殆尽、糠粕杂食,反为上馔,饥民面目浮肿,肤肌绽裂,或便秘脱肛,伏地惨呼……
日方:根据日军《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日军精锐第14,16师团伤亡近万人(相当1个旅团);军器等损失达到85-90%。
其中损失大炮七八十门(相当1个半炮兵联队)、战车百余辆(相当于2个战车联队)、卡车数百辆。
为解救被困日军,日军第1军曾于1938年6月16日—24日动用飞机,投下合计61吨半的补给物资。
并调动总共1个工兵大队和1个主力联队搭建桥梁;帮助第14,16师团撤退。
5.日军南北夹击计划化为泡影,中国赢得战略胜利!
更重要的是花园口决堤后,出现了大范围黄泛区;日军被迫放弃攻击郑州,直叩潼关的作战计划。
同时粉碎了华北日军沿淮河向大别山北部地区进攻武汉,与华东日军双线夹击武汉的战略意图;被迫改为对日军最不利的从长江水道进攻武汉。
国军得以在武汉会战中利用长江水道,层层阻击;消耗大量日军。彻底将日军拖入中国战场的泥沼,抗战终于进入相峙阶段。
武汉会战后,蒋介石得以将胡宗南第34集团军迅速移驻关中(含国军仅存的六支苏械突击军之一第1军);以防备日军日后侵入陕西。
直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日军才攻入新黄河以西地区,占领河南中西部。
但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又在灵宝遭到胡宗南部10多个师全力反击;被迫放弃攻击潼关的计划。
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都未能进入陕西(陕西一旦丢失,将直接威胁西南大后防)。
6.花园口决堤后国民政府赈灾
花园口决堤前,国民政府就制订赈灾方案。决堤后,就立即启动了赈灾行动。救济委员会副会长屈映光带200万元拨款到河南办理急赈,同时发放医药,控制疫情;在难民经过的地方设立施饭场、施粥场。
1938年—1945年间,国民政府各级官员,以及历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卫立煌、蒋鼎文,都曾赴灾区慰问,救济灾民。
黄泛区难民与其他难民还被迁往西北、西南大后方垦荒,至战争结束,共垦荒1444209万亩,大致相当于花园口决堤时淹没的耕地面积。
历史公论:
1.花园口决堤早在1935年,就已经由德国军事顾问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提出。法肯豪森的构想是: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
这完全符合中国抗战的战略和实际情况!
2.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深知黄河决堤严重的后果。直到兰封会战的惨败,为避免日军机械化部队攻入陕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才启动。
3.负责指挥决堤的商震曾向蒋介石提出顾虑,蒋说:“这次决口有关国家民族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做,克竟全功。”
4.日军虽伤亡惨重(特别是装甲部队损失巨大),但给黄河沿岸的老百姓带来的伤害更为巨大。
它直接死亡就达89万人,1250多万人受灾。
但这伤亡数据存在争议,多数人认为死亡人数应不少于50万。并造成了3万平方公里黄泛区;至今影响黄河沿岸地区。
5.决堤前,决堤后,国民政府虽小范围疏散,并事后进行了赈灾。但杯水车薪,最重要的是民心尽失;谣言四起。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抗战三大惨案”是指:花园口决堤、文夕大火、重庆大轰炸之陪都防空隧道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