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高敬亭事件 (第2/2页)
此举很快就奏效,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就扭转了被动局面,敌人深感红军“越剿越多”。
由于梁冠英剿匪不力被撤职,蒋介石调来自己的爱将卫立煌接替指挥鄂豫皖的剿匪行动。
高敬亭采取了新的策略,在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又在各县镇建立了数十支的便衣队。
便衣队的规模很小,每支只有10余人左右,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白天潜伏,晚上组织革命群众“打土豪”,来无影去无踪。
三年的游击战争,高敬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军民同心将反动派耍得团团转。
国民党围剿了三年,红28军不仅没有被歼灭,还从最初的1400余人发展到3000余人。
红28军牵制了大量的国军有生力量,策应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蒋介石称高敬亭为“高神仙”。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敬亭率先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决议,鄂豫皖地区的内战自此结束。
这是在统一战线建立之前的谈判,可见高敬亭的政治眼光。
不得不说,高敬亭的确是一员足智多谋的猛将,面对25万敌军的包围,不仅没有被消灭,还不断发展壮大。
但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远离党中央,孤军作战,长期独揽军政大权,长此以往,逐渐养成“一言堂”的作风。
需要指出的是,高敬亭还被称为“S反专家”,早在担任75师政委时,就在部队内开展“S反”,超过千人遭到高敬亭的捕杀。
高敬亭也是用这个办法,导致上级领导作出错误判断,将原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撤职,由其接任。
在重建红28军后,高敬亭依旧如此,红28军迟迟没有军长,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在内部,官兵都对高敬亭十分地恐惧,加上部队远离中央,政治工作严重不到位,只要是他做出的决定,没人敢发表不同的意见,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言堂”的作风。
国共再次合作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红28军改编成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
第四支队,也是新四军改编初期人数最多,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央派出了一批军政人员到新四军工作,派到第四支队的主要领导干部是郑位三、肖望东等。
其中郑位三是黄麻起义领导人,在鄂豫皖地区有着较大的声望,中央专门派他到第四支队,也是考虑到高敬亭性格的原因。
根据中央的安排,郑位三任第四支队副司令(政委),因为国民党不让设政委,对外都是称副职,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但两人到达第四支队司令部后,发现高敬亭已接受之前国民党颁发的委任状(我们前文说过,高敬亭率先与国民党谈判),便要求将这张委任状退回,服从中央统一的安排,高敬亭也接受了郑位三的建议。
但紧接着,郑位三指出了他在“S反”中犯下的错误,这引起了高敬亭的不满,两人发生了不愉快。
因第四支队都是高敬亭一人说的算,因此郑位三以及肖望东在工作中屡屡受到他的排挤和打压。就在这时,高敬亭致电上级,要求派戴季英来替代郑位三。
戴季英也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也是高敬亭的老领导,同时更是一名“S反”专家。
虽然高敬亭与中央讨价还价,引起中央的不满,但为使第四支队能够顺利地改编,中央还是满足高敬亭的要求,将郑位三、肖望东调离,让戴季英担任副司令。
本以为戴季英是高敬亭自己要求来,会相处得融洽一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两人也很快出现了矛盾。
当时戴季英本是奉命担任副司令,来到司令部后,高敬亭组织召开“见面会”,却当众宣布戴季英是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但刚刚犯过“错误”(在陕甘苏区大搞S反被撤职反省)的戴季英从大局出发也忍了,去担任了政治部主任。